廣西壯族自治區(qū)非物質文化遺產侗族刺繡傳承人楊甜介紹說,隨著現代服飾和現代生活方式在越來越多侗族女性間流行,必須親自動手,并且做工極其繁復的侗族服飾離她們的生活越來越遠了。此外,很多處于傳承最佳年齡段的侗族女性很早就外出打工,造成了侗族刺繡這種“手把手”傳習的技藝出現了人才斷檔,當時,侗族刺繡面臨著后繼乏人甚至失傳的窘境。
打破這一僵局的契機出現在千禧年后,侗族刺繡在2006年被列入柳州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09年,侗族刺繡又進入了廣西壯族自治區(qū)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并通過舉辦民族手工藝品制作大賽等方式進行推介和鼓勵。在第六個世界“文化遺產日”,國務院公布的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里,貴州省北部侗族的“侗繡”名列其中。
2010年,近300件侗族刺繡作品被第七屆中國—東盟博覽會組委會指定為“國禮”贈送給與會代表。刺繡作品“侗族嫁衣”還被送到上海世博園寶鋼大舞臺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區(qū)進行展示,吸引了數萬中外游客駐足欣賞。
至今,網絡上仍流傳著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縣的侗繡藝人韋清花帶領侗族姑娘們一起為中國-東盟博覽會繡制“國禮”的照片。正是憑借著一次次走出國門的良機,侗族人開始意識到家傳百年的刺繡技藝也可以成為一項謀生之道。
國家級侗族刺繡傳承人陳顯月的母親和外婆都是九寨赫赫有名的侗繡能手,上世紀90年代,她在貴州省錦屏縣平秋鎮(zhèn)開了一家主營侗家刺繡工藝品及侗布染織品的小店,這里逐漸成為當地婦女們學習交流侗家刺繡技藝的場所,陳顯月也把自己掌握的技藝無償傳授給當地婦女。
據陳顯月回憶,她所繡的第一條背帶賣了600多元,當時已經覺得是一個天文數字。而隨著侗繡作品價格的不斷上漲,她的作品售價已經從平均3000多元增加到超過了4000元。“錦屏侗繡”入選國家“非遺”名錄后,她繡制的九寨背帶售價達到了5000元。2012年,陳顯月被評為錦屏侗族刺繡唯一的國家級傳承人,一年后,她注冊創(chuàng)辦了名為“錦屏縣北侗民族刺繡廠”的微企,將這家街邊小店擴大成刺繡廠經銷展示門店,將當地刺繡能手組織起來生產開發(fā)“美霓裳”系列刺繡工藝品。
無論是通過藝人的自身奮斗還是政府、企業(yè)的聯動效應,侗族刺繡已經迎來了空前的產業(yè)化發(fā)展契機。據記者了解,2012年以來,廣西壯族自治區(qū)集結多方面力量赴同樂苗族鄉(xiāng)對侗族刺繡進行調研,進一步挖掘侗族刺繡產品精華,并聯合多家企業(yè)共同打開侗族刺繡產品市場。目前,僅同樂苗族鄉(xiāng)境內約6000多名婦女熟練手工刺繡,平均每件刺繡品市場價估計為200元。
淵源文化與實用兼具的絕技
風格獨特的侗族刺繡,自然、樸素、大方,以三龍侗族刺繡為代表,獨具民族特色,是侗族人民智慧的結晶,也是侗族歷史文化發(fā)展的見證。侗族刺繡是農耕文化的產物。侗族刺繡有著悠久的歷史,在唐宋時期,侗族刺繡就以其花色精美而著稱,被人賞識。在清乾隆時期,邑人張應銘曾作詩贊美:“苧幅參文繡,花枝織朵云;侗蠻鄉(xiāng)椎女,亦有巧手人。”
精益求精的侗族刺繡的底布是侗族人自己織出來的侗布,用線以前也是自己紡出來的線,由于自己織出來的線粗細不怎么均勻,加上顏色比較單一,現在侗族人基本上使用絲線,有的還用毛線,針就是普通的手工針。
貴州省黎平縣最出名的地方是肇興侗寨、尚重蓋寶、九潮定八、口江銀朝、永從三龍、巖洞竹坪等地侗族刺繡最多、工藝獨特,極具考察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