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式紡織工人部分分流到社會各界
石家莊曾經是“一五”時期國家重點建設的四大紡織基地之一,當時的紡織業(yè)絕對是勞動力密集型產業(yè),大量的本地居民、外地專家加入到了這個產業(yè),成了紡織人。而石家莊紡織人的最大特點就是家族式,往往一家?guī)卓诙际羌徔椚恕?ldquo;新中國成立之初,決定在北京、石家莊、鄭州、西安建設四大新的紡織基地,讓翻身得解放的勞動人民有衣穿。當時,四大基地同時開工建設,全國各地紡織骨干和大專院校畢業(yè)生就從祖國四面八方來到石家莊幫助建設紡織基地。”常山股份的工會主席邵光毅說,比如,從上海來的紡織骨干和大中專畢業(yè)生主要支援石家莊棉四;從天津紡織工學院、上海紡校等大專院校和技校來的畢業(yè)生主要支援石家莊棉一、棉二、棉三;從唐山華新紡織廠來的紡織骨干主要支援石家莊棉五。他們大多數(shù)是1954年來的,把自己的青春歲月都奉獻給了石家莊的紡織業(yè),在當?shù)爻杉摇⑸,下一代也成為了紡織人?/p>
今年81歲的張世光老人就是從天津支援到石家莊建設紡織基地的,他的愛人李愛榮也同一年從天津來到石家莊支援紡織業(yè),兩人在石家莊結緣,就在當?shù)爻闪思摇@蟽煽谟袃蓚女兒、一個兒子,長大后都在紡織廠工作,后來的兒媳、女婿也是紡織廠職工。“我們家8口人全是紡織廠的人。”張世光的二女兒張莉笑著說,都在不同的車間,有的是前紡,有的是細紗,有的是織造,有時候全家聚會也會開個玩笑,說咱們一家人都可以開個紡織廠了,所有的工序都有了。對于紡織業(yè)未來的發(fā)展,張莉還是充滿信心的,她說,現(xiàn)在的紡織有新的方向,那就是往高端處轉型,目前公司的轉型不錯,大家都很看好。
71歲的張廣池老人則笑稱自己“一家30多口人都在紡織廠工作”。張廣池原來是棉四南織造車間的值班長,兒子張永利現(xiàn)在恒盛二織車間任常日班工段長,他說的30多口人是指自己的一大家子,包括張廣池的哥哥、嫂子、侄子等,都是紡織人。23日,父子倆一起逛了新廠區(qū),張廣池對新的機器、設備很感興趣,笑著說,“學習學習我也會操作呢,原理是一樣的。”
“過去的紡織廠是勞動密集型產業(yè),需要大量的工人,這些工人往往會組成家庭,子女也會跟隨父母進入紡織廠。”常山股份的一位工作人員說,但是現(xiàn)在,已經進入了自動化生產的時期,不再需要那么多人了,一些廠也停產了,所以,很多紡織人都分流到社會各界,找到了新工作。棉四人力資源部的一位女士說,她身邊很多原來的同事都進了超市,在超市當促銷員或者理貨員。有長期紡織企業(yè)的工作積淀,這些分流到各行各業(yè)的紡織人都保持著一貫的勤快和節(jié)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