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書圣王羲之》顧名思義講的是王羲之的故事,“黃金配角”們要穿越到魏晉南北朝時期。那到底當(dāng)時人是怎么穿的?讓我們來好好觀摩下。
魏晉南北朝,上承秦漢,下接隋唐,漢族服飾風(fēng)俗流傳下來,同時北方少數(shù)民族的服飾也在頻繁戰(zhàn)亂中混雜進(jìn)來。
漢族的服飾,主要有衫。按照漢代習(xí)俗,袖口收緊的是“袍”,而“衫”是袖口寬敞的。魏晉時期流行老莊、佛、道思想,上至王公貴族,下至平民百姓,都流行“寬衣博帶”的裝扮。
名士們多光身著寬大外衣,或者外衣內(nèi)穿一件類似今天吊帶衫的奇特內(nèi)衣,這種內(nèi)衣的款式可以參見《北齊校書圖》。這圖卷所畫的是北齊天保七年,文宣帝高洋命樊遜等11人負(fù)責(zé)刊定國家收藏的《五經(jīng)》諸史的情景。
唐代孫位所畫的《高逸圖》,表現(xiàn)的是魏晉時期著名的“竹林七賢”。這幅圖現(xiàn)存的殘卷畫了其中的四賢,盤腿列坐于花毯之上,或戴小冠,或裹巾子,通穿寬博衫子。每人身旁各立一侍者,也穿寬袖衣衫。從畫面的構(gòu)圖和人物的安排來看,都與南京西善橋南朝墓出土的“竹林七賢”磚印壁畫相同。
那個時代頭上的流行飾物,有幅巾和籠冠。
蘇軾的《念奴嬌》中“羽扇綸巾”的“綸巾”,就是幅巾的一種——不戴冠帽,只以一塊帛巾束首。這種裝扮始于東漢后期,一直延續(xù)到魏晉,仍十分流行。與漢代不同的是,魏晉時期的巾幘加高,體積逐漸縮小至頂,時稱“平上幘”或叫“小冠”。
如果在這種冠幘上加以籠巾,即成“籠冠”。籠冠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主要冠飾,男女皆用。因以黑漆細(xì)紗制成,又稱“漆紗籠冠”。
帽類樣式也很多。例如南朝時天子流行戴“白高帽”,而士庶戴黑紗帽!端鍟-禮儀志》中提到的“卷荷”帽,圓頂,中豎一纓,帽檐翻卷,形似荷葉,故名“卷荷”。河南鄧州市出土的南北朝畫像磚中,有一組部曲鼓吹者形象,頭上戴的正是這種“卷荷”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