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絨素有“軟黃金”之稱,但巴彥淖爾市500噸羊絨卻滯銷,為什么物以稀為貴的羊絨會出現這種情況呢?記者走訪了羊絨市場。
說法不一
“羊絨滯銷了嗎?我還后悔賣早了呢,我5月份一公斤240元賣的,聽說現在已經漲到300元了。”呼市土左旗陶思浩區(qū)域服務中心古雁村的郭文表告訴記者。
郭文表家里一共養(yǎng)了120多只絨山羊,今年產絨60多公斤,5月份,村里來了販子,家中急需用錢,郭文表咬咬牙賣了,收入1.5萬元。按現在的價格來看,少賺3000多元,這對郭文表來說,是一筆較大的損失。
與郭文表相比,土左旗朱爾溝鄉(xiāng)朱爾溝村的王國志就顯得篤定多了。王國志從他爺爺那輩就開始養(yǎng)羊,現在家中共有近700只絨山羊,算的上村里的大戶。
王國志告訴記者,700只絨山羊,好的一只能產0.75公斤絨,平均下來一只能產0.5公斤絨,到目前近500公斤羊絨還沒有賣,主要是認為羊絨的行情還能漲點兒,準備等等再賣。
“去年行情好的時候,羊絨能賣到350元/公斤,今年5月初羊絨只賣220元/公斤,現在已經漲到300元/公斤,行情不穩(wěn),所以我想等等再賣。”王國志告訴記者。
這兩位絨山羊養(yǎng)殖戶并沒感覺到羊絨滯銷,在他們看來,只是行情還沒有漲起來,如果想按現在的行情出手,是隨時都能找到銷路的。事實上,7月5日,記者采訪時的羊絨價格為260元/公斤,僅僅不到2周,行情已經漲到300元/公斤。
而經紀人段永平的說法,卻與養(yǎng)殖戶的說法大不相同,他認為,現在羊絨確實存在滯銷,只是牧民不認行情,壓貨不賣。
“不好賣,一點都不好賣,土左旗水磨溝、萬家溝、朱爾溝三地的羊絨存量加起來能有100噸,都滯銷了。今年5月份,來收羊絨的外地販子有100多人,到現在就剩下幾個做無毛絨的還在收。牧民不認行情,加上大戶手里都不缺錢花,新絨留到明年成了陳絨,價錢更低了。他們都覺得是自家的羊,寧可等等,即使很可能賠。”段永平告訴記者。
經紀人認為羊絨不好賣,存在滯銷;養(yǎng)羊人認為羊絨好賣,不賣是在等行情。到底是羊絨不好賣,還是牧民待價而沽?記者找到了連接牧民與羊絨企業(yè)的中間商。
差價難賺
從牧民手中收來的羊絨,還要經過清洗泥沙,梳掉羊毛的過程,才能賣給企業(yè)。而經過清洗、梳毛的羊絨,叫做無毛絨。
楊云是鄂爾多斯達拉特旗的一位羊絨中間商,他的主要業(yè)務是從段永平這樣的經紀人或直接從王國志這樣的牧民手中收來羊絨,經過淺加工做成無毛絨,然后賣給企業(yè)。
“不好做,沒有差價!”這是楊云接受記者采訪時說的第一句話。
寧夏和河北清河縣的羊絨初級加工企業(yè),是大部分羊絨中間商主要打交道的企業(yè),河北清河縣羊絨初級產品產量占全國的近七成,且清河縣8成產品用于外銷,今年歐美訂單減少一半,所以來自清河縣的訂單就很少了,而寧夏的羊絨初級加工市場成了楊云主要打交道的地方。
“現在無毛絨的收購價格主要控制在寧夏市場,1噸無毛絨他們只給我66萬,我要是從牧民手里收的價格太高肯定是要賠的。”楊云告訴記者。
按說,1噸無毛絨按66萬元算,1公斤無毛絨要賣660元,差價還是很可觀的。但是楊云介紹,300元/公斤是從牧民手里收的價格,從牧民手里收的1公斤羊絨,等做成無毛絨只能剩下0.46公斤。這樣算,1公斤無毛絨的原料成本是652元,只剩下了8元錢的加工費,這個價格是很容易賠錢的。
羊絨中間商邢亮告訴記者:“羊絨買賣一年比一年難做,今年就只有寧夏的訂單,壓價壓的厲害。去年行情好的時候我們給牧民350元/公斤,自己都有賺頭,今年價格壓的死,沒賺頭了。”
記者了解到,像楊云、邢亮這樣的中間商,在巴彥淖爾市和鄂爾多斯市還有很多,他們從鄂爾多斯、巴彥淖爾、包頭市、呼和浩特市等地的養(yǎng)羊戶或經紀人手中買來羊絨,加工成無毛絨,賣給寧夏的企業(yè),從中賺取差價。
由于牧民少一分不賣,企業(yè)多一分不買,這些中間商目前正掙扎在加工無毛絨的環(huán)節(jié),難以獲利,只能四處尋找價格較低、質量相對較好的羊絨進行加工。隨著牧民、企業(yè)在兩端對中間商的利潤進行擠壓,中間商的日子越來越不好過。
原絨控制
既然寧夏企業(yè)無毛絨收購價格較低,為什么不試著聯系區(qū)內的羊絨制品企業(yè)呢?面對記者的疑惑,楊云表示,區(qū)內的需求量太少,聯系起來也比較難。
王梅曾經在鄂爾多斯一家大型羊絨集團企業(yè)工作,在前些年,這家大型羊絨集團訂單飛至,但企業(yè)的產能卻嚴重滯后?吹竭@種情況,王梅從企業(yè)里出來,自己開了個小廠,為企業(yè)供貨。
據王梅介紹,當年,僅王梅所在的企業(yè),像她一樣出來單干的人有9個。最忙的時候,王梅手下27個工人,沒有雙休日,不斷地忙碌。
像楊云那樣提供無毛絨的中間商,曾經大量的向王梅這樣的分包商供貨,然后王梅再供給大型羊絨集團貼牌銷售。
“由于我國羊絨產量占全球的65%,國內市場競爭激烈,銷量主要來源于出口。大約從2008年,中國羊絨企業(yè)各種產品國際訂單銳減,我在的那家大型羊絨集團不再需要分包商供貨了,因此我們一起出來單干的9個人都在近幾年陸續(xù)停工。有的搞服裝,有的搞飯店,當年加工企業(yè)輪班轉的熱鬧從此不再。”王梅告訴記者。
區(qū)內無銷路,中間商只能在區(qū)外尋找無毛絨的銷路,由此就形成了寧夏等地對原材料市場的價格控制。內蒙古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在2009年曾對內蒙古羊絨產業(yè)競爭力做了系統的研究,他們認為內蒙古羊絨產品結構單一,針織品占了絕大部分,主要是羊絨衫、圍巾、披肩三大類。在國際市場,內蒙古很多產品仍以貼牌加工為主,只能賺取不足10%的加工費。
而寧夏羊絨企業(yè)近年來的快速發(fā)展,其中一條重要的因素就是對原絨的控制非常成功。以寧夏靈武地區(qū)為例,其三大羊絨集團都是從流通起家,然后循序漸進地涉足加工領域,由初級加工逐漸進入到深加工。形成了龐大的收購隊伍、相對固定的收購區(qū)域、充足的原料保障、完整的產業(yè)鏈條。
統計數據表明,中國羊絨產量占全球65%,內蒙古產量占到全國近一半,出口訂單減少,意味著國內競爭的空前激烈。而深加工能力的嚴重不足,成為內蒙古羊絨原材料外流的主要原因。
國際訂單銳減,內部加工能力不足,外地企業(yè)不肯讓利,我區(qū)的羊絨中間商和牧民被擠在這個狹窄的利益鏈上,牧民又相對比較分散,消息閉塞,不認行情,就造成了中間商的有苦難言。
因此,內蒙古社科院經濟研究所的《內蒙古羊絨產業(yè)競爭力調查》認為,大力發(fā)展深加工,形成國際知名品牌,不斷提高羊絨產業(yè)的附加值,不斷延伸羊絨產業(yè)鏈條,是我區(qū)發(fā)展羊絨產業(yè)的必由之路。